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

情緒辨識科技研討會心得

如何透過科技輔具去辨識一個人的情緒,是很有趣的問題。

昨天去雲科大聽了兩場有關情緒辨識科技的演講,
兩位研究者在技術上都使用wireless sensors的方式,透過受測者身上穿戴的無線感測器回傳體溫、脈搏、呼吸頻率等生理資訊,再透過資料分析,來達成情緒辨識。

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,透過單一感測器(呼吸帶),量測受測者的呼吸頻率來辨識情緒, 期成效和國外透過多感測器的研究成果近乎一樣,令我佩服。學者提到,未來還要再針對使用該感測器做更進一步的情緒辨識研究。

會場中有人問到,感測器應該擺放在人體的哪個部位,一個感測器和三個以上的感測器又該如何佈署。國外學者回答道,因避免使用者跌倒而壓壞感測器,感測器建議放在人體的上半身。至於感測器該放在人體的哪個位置,因研究和人而異。

我覺得為了要便是情緒在人體上放置感測器不是個很好的點子。原因如下:
  1. 有誰會為了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情緒,而在自己的身上放置微型感測器? 我認為應該是主動者透過輔具去了解對方(被動者)的情緒,而不是為了要知道對方(被動者)的情緒,而在被動者身上放置感測器。
  2. 情緒屬於個人隱私。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選擇是否要讓外人了解自己的情緒。穿戴這些Sensors不就是把自己的情緒全都顯露出來了嗎?更何況,若出現false alarm的情況,會不會造成人際間的誤會呢?
跳脫穿戴感測器的想法,關於情緒辨識我有幾個初步的點子:
  1. 智慧型手持裝置+影像辨識技術。使用者透過透過智慧型手持裝置拍攝對方臉部照片,作情緒分析辨識。使用影像分析臉部特徵來辨識情緒國內外有很多研究,相當困難。
  2. 智慧型手持裝置+社群間的詢問。分析對方的情緒是很主觀的,看法因人而異。但若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回傳對方的臉部照片或是互動短片,並結合網路社群的力量,分析、投票,選擇是哪個情緒,最後再將投票結果回傳給使用者參考。

驚訝

      1 則留言:

      Yao Jen 提到...

      很棒的分享,很Web 2.0的建議。